主頁 > 學者觀點 > 本會研究員專欄 > 樊綱

樊綱:技術進步和制度改革是增長的關鍵

時間:2021-07-24 00:59

中國經濟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既是潛力,又是挑戰。相當早的時候,增長模型就把生產力的提高、技術進步帶來的增長當作一種增長的要素。后來又加進了制度,現在研究勞動和資本之外就是研究知識和制度。勞動力變成人力資本,資源變成資本,里面都包含著知識的要素。

    當年有一個著名的悖論,那時候大家分析說美國有那么多資本,輸出的產品一定是資本密集型的。結果,研究來研究去,發現美國出口的產品當中,勞動力工資成本占大頭,是勞動密集型的。后來通過仔細研究包括理論的進步,發現原來美國的出口不是勞動密集型,是知識密集型,是人力資本密集型的。它出口的都是由大學畢業生生產出的東西,是人力資本生產出的東西,這就和附著在人身上的知識對應了起來。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今后確實還存在增長潛力。第一,現在都說勞動力供給減少了,人口紅利沒了。我認為,勞動力是一個被很多人用錯的概念。中國勞動力總量再有5到6年就可能停止增長,中國的老齡化也逐步在提高,但是也有兩個因素會抵消勞動力總量增長放緩的趨勢。首先,中國還有30%甚至更多的勞動力是農業勞動力。他們的轉移還遠遠沒有完成。中國現在勞動力短缺,工資迅速上漲,不是因為勞動力轉移完了,是因為制度上有缺陷阻礙了勞動力的轉移。如果下一階段中國能夠真正重視農民工進城的問題,所謂的勞動力短缺就會得到緩解,而且能夠基本保證我們未來10年、20年的勞動力基本供給。其次,中國這些年教育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教育條件有改善,尤其是硬件,改善得挺快。

    第二,再講資本。中國現在有點資本過剩,中國的儲蓄比起可以用的投資來顯得太多了,整個GDP的50%都被儲蓄了起來。這個儲蓄主要不是家庭儲蓄,而是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儲蓄起來就得投資,不投資就會變成外匯儲備投到外國去。所以現在中國鼓勵企業走出去,允許個人、企業利用更多的外匯到國外投資。

    關鍵的問題還是技術進步和制度改革。中國過去30年沒什么創新,這個很正常,西方發展200年了,中國剛開始,最初20年到30年就是學習、引進、消化、吸收、模仿。中國沒有經過一定實際積累不可能有創新的能力。但是現在經過20年到30年,中國的企業越來越多走進前沿或者接近前沿了,一個行業一個行業開始逐步具備創新能力。

    這里特別要說的一點是,創新是一個很廣義的概念,既包含科技創新,又包含其他方方面面的創新,特別是商業模式的創新,管理方法的創新,產品品牌的創新或者是銷售渠道的創新。

    然后是制度改革??偟膩碚f,也許制度紅利不像過去那么大,但是潛力仍然巨大。當然,這需要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調整。(2014年12月15日《經濟參考報》樊綱)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