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學者觀點 > 本會研究員專欄 > 樊綱

新格局 新動力——經濟之聲對話樊綱

時間:2021-07-24 01:48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新格局 新動力——經濟之聲對話經濟學家》。

 

        本期我們特別對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經濟學家樊綱。

構建新發展格局,如何補短板創新機
  記者:您覺得我們要努力構建這樣的新發展格局,它的核心動力是在什么地方?現在還有哪些比較明顯的短板?
 
  樊綱:雙循環就是怎么把我們的市場利用好,把市場做大,國內的生產和消費能夠不斷地提升,提高各種質量。這個和以前我們所說的擴大內需(相比),雙循環有很多不同內容的。擴大內需只是從需求側講,包括城市化、收入分配、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包括社保、消費信貸、電商等等,這些問題仍然在雙循環里面。要能夠循環起來,一定要使我們的市場不斷做大,需求不斷地提高。
 
  但是雙循環的含義同時包含著很多供給側的內容。為什么提雙循環?因為國際的循環有些循環不下去了,必須在供給側自主創新。供給側首先就是要補短板,然后要使國內的循環能夠循環得好,就要打通各種堵點,消除各種梗阻,這就是改革問題了。我們的資金為什么轉不到實體經濟去?那就是因為有堵點。各種產業政策怎么就不能夠真正落實,梗堵在什么地方?為什么政策制定出來了,最后落實不到中小企業當中去?這個我們要消除堵點。電商為什么便宜了?因為減少了很多環節,但是仍然有很多堵點。我們的物流成本跟美國比,它占GDP的8%,我們大概是占GDP的18%,說明這當中有很多堵點、很多梗阻,因此就需要改革,需要結構調整等等,所以有很多供給側的事情。
 
  記者:我們怎么樣理解雙循環對于投資的影響?
 
  樊綱:供給側的很多事情就需要靠投資來解決。雙循環如果循環起來一定是一些新的盈利機會出現,新的盈利機會怎么去捕捉、怎么去創造?要靠新的投資。我想說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什么地方呢?最近在金融領域,大家比較強調的,就是要從過去的以銀行間接融資的方式為主,轉變到直接投資、直接融資的方式為主。直接融資就是投資。那就不是說企業自己去借錢去發展,而是我們怎么通過投資基金,通過個人的參與,使得資金更多地變成投資,來助力這些產業和企業的發展,因此它是投資機會。
 
  下一步的發展、中國市場的做大,一定是為各種投資創造更多的機會。這些投資不僅僅是新科技領域的投資,還包括一些傳統領域的投資。市場做大了,大家要買手機,同時大家也要買家具,要吃得更好,要買更多的衣服,這些都是傳統產業,也有新的投資機會。新的投資機會當然也帶來一些新的投資方法,也同時帶來一些新的技術?,F在再去投資一個家具產業,互聯網的這些東西就更多了,因此也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又提供了新的機會,因為是在傳統產業的發展當中,又加進新的東西,也是一些新的投資機會。發揮市場作用,發揮大家的投資熱情,創造出新的技術,實現新的價值,我們才有了新的收益,才能使我們經濟發展的質量進一步提升。
 
  記者:五中全會公報里面還有一句話,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您怎么樣來解讀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這個話?
 
  樊綱:在一定意義上這是補短板。應該說中國是全世界產業體系最全的國家。聯合國分項的有二百六十幾項子產業,再往下子子產業六百八十幾項,我們基本都有。但是我們有些產業只能做中低端的東西,做不了中高端的東西,現在屬于“卡脖子”。要使我們的體系能夠健全起來,不是說什么事我們都自己做,但是有些“卡脖子”的東西,得想辦法自己有所發展,或者是采購多元化。所謂健全產業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提升產業的水平,這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
 
  那個時候,能夠卡我們脖子的東西就越來越少了,就能夠使我們的產業發展更加穩定,經濟發展更加穩定,不被過去出現的斷供、脫鉤這些東西所打斷,這也是雙循環,也是發展我們產業體系所包含的內容。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難點在哪里
 
  記者:您怎么看中國數字經濟在全球所處的位置?
 
  樊綱:從整個數字經濟來講,我們在第一梯隊,但是在一些基礎的數字產品當中,相對還是比較落后的。突出的就是芯片。這是數字經濟最基本的,它是存儲傳輸數據的技術,而在這個領域里面我們多年落后,現在差距還是挺大的。這對于我們的數字經濟來說,是目前一個重要的短板。
 
  記者:您怎么樣判斷中國現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
 
  樊綱: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數字經濟的和實體經濟的融合,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怎么使我們的工業生產、經濟活動,我們的制造業和各種服務業(服務業除了金融服務業之外都叫實體經濟),更好地利用數字技術,使得相關產業能夠更好地發展?,F在大家都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但是方方面面做的還不夠深入。
 
  記者:難點在哪?
 
  樊綱:難點還是各行各業都需要研究出一些特殊的東西。西方有的國家做過調查,說用了物聯網、互聯網這些新的數據技術,利潤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成本是提高了還是減少了?據說50%以上沒什么變化,還有百分之一二十說成本提高了,收益也沒有增加。所以,每一個行業都有它的特點,要找出新技術應用的具體方法,使它和我們傳統的生產方式結合起來,更好地提高效率,發揮新技術的作用。
 
  我們的數字經濟本身還要進一步發展,然后幫助各行各業找到運用的場景和運用的方法,使他們能夠真正降低成本。這個時候,整個數字經濟、整個以數字來改造的傳統產業,這些實體經濟才能有更大的發展。這個技術如果不被大家應用,也可能會被淘汰的。
 
  記者:您講過一句話,新基建決定城市發展競爭力,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為什么把新基建看得這么重要,您眼中的新基建包括哪些?
 
  樊綱:基建這個詞指的是經濟的基礎設施,它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就是說不是必須由每個私人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要解決算力的問題,不需要每個企業都有一臺超級計算機,這是不是需要用基礎設施的辦法來提供?每個人都可以去用這個計算機,用一部分就付一部分錢。我覺得這個可以討論。
 
  比如像5G這樣的基建,不可能每個公司去拉一根線,它必須是一種公共提供的方法。要沒有這個的話,那以后競爭就有重大的缺失了;我要發展無人駕駛,傳輸速度不快的話,那就出事了;我要遠程做手術,如果沒有5G以上的速度,那是人命關天的事情。這種屬于更重要的一種基礎設施建設。
 
  因此,數字經濟,算法可能是各個公司自己的,但是算力、數據、傳輸都可以探討是否能夠用一種公共的方式,也就是更便宜的方式,節省大家成本的方式,來加以提供。這對未來的公司企業非常重要。為什么說它是未來經濟城市發展的關鍵?現在一個企業到不到你的城市來,這些東西都要看的。除了你有沒有路、有沒有一些公共基礎設施以外,就要看新基建了,看你有沒有5G、有沒有數字經濟。對于城市而言,以后也得用數字經濟來管理。所謂智慧城市,怎么用好這些新的技術來管理,精確地、系統地、充分地來為大家提供公共服務,也是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
 
  記者:對于新基建,很多地方政府很有熱情,很多企業也力圖參與。對于新基建的建設模式和投資節奏,您怎么看?
 
  樊綱: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特點,這是從技術角度、從企業的角度,要去和政府對接來發展。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大家思考的問題應該是怎么節省成本。不能老想著花錢,得想著花錢建完之后,是不是大家能夠受益,是不是居民能夠受益,是否節省了大家的信息成本,是否使城市的運轉更有效率。這是我們要統籌思考的問題。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