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彭森: 構建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時間:2021-07-24 01:46

導  語

 

12月20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中共紹興市委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改革(2020)年會暨新發展階段地方改革推進高層研討會”在浙江省紹興市舉行。本文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的主旨演講內容。

 

 

  

 

尊敬的陳昌智副委員長,尊敬的馬衛光書記,各位領導、同志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在歲末年初的時候,來到山水秀美、人杰地靈的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參加中國改革(2020)年會。首先,我代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對年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也對會議上評選為2020年度改革案例的12個有關省市表示熱烈祝賀。

  

  這次會議選擇的時機非常好,全國上下都在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結束,對當前的宏觀形勢做了深刻分析,對明年改革發展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借此機會,結合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我就當前宏觀形勢和深化市場化改革工作談點體會。

  

  2020年即將過去,對于過去的一年我們如何認識和評價?十幾天前,我在釣魚臺參加中新社舉辦的2020年影響力人物頒獎會議上被媒體問到,2020年有什么樣的感受和認識?我講了兩句話。第一句話,過去的一年是風云變幻、極不平凡、充滿了危機風險和挑戰的一年;第二句話,這一年也是我們奮力拼搏、化危為機、重塑信心和希望的一年。在過去的一年,我們國家取得了三項涉及國運盛衰的重大戰略性成果,中央先后做出了三方面涉及國家命運的重大決策。這是我們在辭舊迎新時候應該總結的。

  

  三大成果之一,我們成功應對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央領導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付出巨大犧牲和成本,通過了這場公共衛生危機所帶來的壓力測試,抗擊新冠疫情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

  

  成果之二,我們成功應對了疫情和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經濟下行。通過一系列宏觀政策和“六穩”措施出臺,把握好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及時復工復產復市,“六保”目標基本實現。GDP增速經歷了一季度下滑6.8%,到二季度增長3.2%,再到三季度增長4.9%。剛剛發布的11月統計數字說明,中國三大需求回升明顯,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0%,消費增加5.0%,投資1到11月份增長2.6%,11月外貿同比增長13.6%,其中出口增長21.1%。據測算,四季度GDP增長可恢復到6%左右,全年GDP有望增長2.2%左右。中國經濟實現了深V型反轉,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專家分析,明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顯著回升,預計全年增長8—9%。受基數影響,將呈現前高后低的態勢,一季度將出現兩位數增長,在15%左右,二季度以后逐漸回落到正常水平。

  

  成果之三,我們成功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任務。“十三五”期間,我國有五千多萬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整體貧困,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重大成果,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打下了決定性的堅實基礎。

  

  三方面重大決策之一,中共中央、國務院全年連續出臺了一系列市場化改革的重大文件。4月份出臺9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5月出臺了10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6月,出臺了加快建設海南自貿港的實施意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9月,自貿區擴圍,北京、湖南、安徽自貿試驗區相繼掛牌,我國自貿試驗區數量增至21個;10月,中央在深圳召開紀念特區成立40周年大會,批復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11月,中央召開浦東新區建立30周年大會,宣布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一連串的改革措施密集出臺,力度前所未有,向世人宣告了中國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決心,也是新時代加快改革的動員令。

  

  重大決策之二,中央5月正式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重大戰略。

  

  重大決策之三,中央10月召開了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是一份加快改革開放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綱領性的文件,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了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戰略部署。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2020工作的同時也強調指出,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我們面對一個動蕩變革的世界。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其中最大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還是中美關系。過去的一年,我們經歷了中美貿易戰,包括后來美國拉動一些同盟國家準備對中國開展政治上的新冷戰,在貿易、科技、金融各方面與我國全面脫鉤。“十四五”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和不確定因素還是中美關系的走向。目前,國內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的結構性問題,都需要我們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凝神聚力辦好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主要是發展和改革。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第一要務,堅持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這是我們在“十四五”期間必須要堅持的一個重要方針。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建黨100周年。進入新世紀時,我黨莊嚴承諾,到建黨一百周年時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明年上半年中央將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正式宣布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的下一個目標五中全會建議說得很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明年召開的“兩會”將通過“十四五”規劃,回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完成的主要任務和基本特征:

  

  一是要實現經濟的現代化。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工業體系。”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同時發展一定是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加安全的發展。經濟總量再邁上新臺階,實現經濟發展從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和效率提升的根本轉變。“新四化”的同步發展將是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路徑和主要任務。

  

  二是要實現人的現代化。五中全會建議明確提出了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取向就是人的現代化。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力量源泉,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如果沒有人的現代化,沒有人的全面發展,就不能說我們全面建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五中全會建議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的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我們要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改革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現代化。這是現代化國家的根本標志,也是“十四五”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改革工作的新目標。

  

  三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現代化實際上也是體制機制改革的現代化,因此要加快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構建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永遠在路上。但是市場化的改革一定要加快步伐,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不能再拖了。為什么?中國的計劃經濟從1953年到1978年搞了5個五年計劃用了25年,中國的改革已經搞了8個五年規劃一共40多年。但到目前為止,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市場化改革還沒有完成。以前我們說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發展無止境,改革無止境,改革永遠在路上,話是對的,但是市場化改革根本任務是改計劃經濟,重點是要解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最核心的問題,到底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還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陳昌智副委員長講話中引述了總書記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決定做說明時的一句話: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的形式。今年“兩會”上,總書記在政協分組會上再一次強調,我們要堅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絕不走計劃經濟的回頭路。“十四五”時期,我們要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市場激勵不足、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觀經濟活力不足等問題,就必須堅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要加快構建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夯實產權制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等市場體系的基礎性制度。

  

  “十四五”期間,改革很重要一項任務是,必須要在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方面取得突破。要素市場化配置是改革成敗的關鍵,其實質是真正突破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和創新。今年中央9號文件關于加快構建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非常重要,講了五大要素改革的重要任務。因時間關系,我下面重點圍繞土地和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談點意見。

  

  土地作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改革40多年來其市場化程度是嚴重滯后的?;旧线€是通過國家計劃自上而下垂直統一用行政辦法進行配置。2018年,國有建設用地一共880萬畝,其中還有60%通過政府行政劃撥。因此,推動土地制度改革已成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任務和構建發展新格局重要的新的動力源。“十四五”期間,我們要全面推開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價同權,充分應用市場機制盤活存量土地和宅基地,改革土地管理的制度,探索全國性建設用地指標跨地區交易的機制。這其中很重要的任務,也是與地方改革實踐有關的,就是要真的建立宅基地自愿退出的機制,允許對存量閑置的宅基地盤活利用。農民對閑置的宅基地既可以自主經營、租賃經營、委托經營,同時也要研究宅基地的自愿退出特別是宅基地跨集體流轉的問題,這方面亟待取得突破。我的想法是,到2035年,通過逐步減少政府對土地指令性計劃管理,直至完全取消高度集中的用地管理制度;全面建立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配置;各地政府從土地的征用出讓領域退出,還權市場;土地價格經過競價方式實現市場定價。

  

  在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我們要重點突破戶籍、所有制等身份差異對勞動力要素自由流動、市場化配置的制度障礙,著力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效流動。現行戶籍制度是適應計劃經濟需要、適應中國二元經濟格局的制度。人生下來實際上就劃分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戶籍與不同的公共服務標準,以及市場準入掛鉤,從制度上限制了勞動力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配置。這些年勞動力市場有長足進展,但目前城市常住人口達到60%,城市戶籍人口只有45%。我們改革這么多年,還有2.9億農民工。農民工概念如果不取消,很難說我們實現了人的現代化,實現了國家的現代化,完成了市場化改革。所以,“十四五”期間我們要進一步放開除個別超大城市以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的制度,在城市群內探索戶口通簽、居住證互認的制度,建立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與長住人口掛鉤的機制;依法糾正身份、性別等就業歧視的現象,保障城鄉勞動力享有平等就業的權力。希望一些地方在這方面步子更大一些,率先改革,通過試驗盡快用居住證制度來取代實行幾十年的戶籍制度。目前的戶籍制度將來可作為一個影子制度,主要記錄人的出生地和遷徙情況。一個人取得新的地方居住證,就應該享受完全的基本公共服務。最近,有的城市出臺搶人才政策,辦法是實行差別化戶籍制度。這是小進步,但遠遠不夠,差別化的戶籍制度還不能實現勞動力要素市場化的配置,我們需要在這一方面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最后,我講一下在新時期、在“十四五”期間改革推進方式新的探索,要更加注重處理好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的關系。中央五中全會建議明確了未來五年到2035年我國發展改革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這是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同時,中央也一再強調,基層是改革創新的源頭活水,注重激發基層的改革創新活力,鼓勵支持地方開展差別化的改革創新試點。地方是推動改革的重要力量,地方改革的積極性和鮮活經驗一直是中國改革的發展動力源泉,鼓勵地方大膽試大膽闖是中國改革的重要基本經驗。

  

  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對深圳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在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方面充分肯定,為新時代地方改革探索提供了最好的政策支持。中央公布的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通過綜合授權、先行示范,以清單式批量授權的方式賦予深圳市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更多的自主權,要求深圳市解放思想、守正創新、大膽試大膽闖,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這一方面向世界宣誓了中國進一步加快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同時為各地區各部門增強改革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次中國改革年會印發了50個典型案例,揭曉了12個年度改革案例,這些案例都為地方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剛剛,馬衛光書記介紹了紹興以改革試點推動面上開花,即,試點先行,打造盆景,然后以點帶面形成亮麗的改革風景線。紹興堅持每年推出一批重點突破的改革項目,集中力量全力打造改革實踐的樣本,這為地方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改革案例與推進方式方法。希望地方同志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從本地實踐出發,抓住改革核心問題、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在建立高標準的市場體系方面,在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方面,在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在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改革方面等等,能夠真正取得實質性突破。這樣,我們總結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時候,便可以發現更多新的改革樣本、改革經驗和改革道路。

  

  2021年快到了,在此預祝大家在2021年各項改革事業工作中取得進步和成功。

  

  預祝大家新年快樂,謝謝!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