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需求側改革:民生補短板供給創需求

時間:2021-07-24 01:46

按照往年慣例,年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前奏,將為明年經濟政策和經濟工作指出方向。今年是新中國歷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因而12月1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格外引人注目。

 

此次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這是在我國多年進行供給側改革的基礎上,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12月15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需求側改革是推動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格局的內在要求,推動需求側改革也有利于釋放消費潛力,只有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推動需求側改革,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才能形成需求牽引供給,創造需求與供給的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才有利于形成新的發展格局。

 

 

最近,中央政治局提出在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要兼顧需求側改革。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需求側改革與供給側改革是什么關系?

 

付凌暉表示,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構建以國內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建立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積極建立完備的內需體系,這些實際上離不開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

 

在他看來,需求側改革的問題,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因為這是首次提出。對這個問題,我想提兩點個人看法,不一定準確。需求側改革是推動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格局的內在要求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構建以國內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建立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積極建立完備的內需體系,這些實際上離不開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只有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推動需求側改革,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才能形成需求牽引供給,創造需求與供給的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才有利于形成新的發展格局,推動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推動需求側改革,有利于釋放消費潛力。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消費的發展對于經濟的帶動在逐步增強,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非常明顯,但是消費的水平和品質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近年來,我們看到新型消費發展態勢良好,但在擴大新型消費中間仍有不少的堵點和難點,需要通過改革來加以解決。同時,擴大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完善消費環境這些方面還有不少制約因素,也需要通過改革的方式來加以解決。

 

多位專家表示,這與我國下一階段經濟的新發展格局高度相關,重點要培育消費市場、提高個人可支配收入、優化生產力,在擴大優質需求、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等方面補短板。此次會議要求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的結合,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擴大優質需求,提高百姓收入和消費愿望

 

為什么提出需求側改革?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因為現在中國面對的問題是產能過剩。面對產能過剩,解決的思路有兩個:去產能和擴需求。

 

蘇劍稱,我國在過去一個階段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通過去產能來恢復經濟的均衡。“但是去產本身有緊縮作用,是不利于經濟增長的。”蘇劍表示,因此,中央現在提出需求側改革的考慮在于,要想解決供求失衡的問題,同時穩增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那就必須擴需求而不是去產能。

 

蘇劍分析,我國過去在擴需求方面大多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實施的,但這兩方面的政策可能導致投資收益率低、不良貸款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高啟等問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雖然都能夠擴需求,但擴出來的是劣質的需求,實現不了經濟的高質量的增長。”蘇劍稱,需求側改革的核心是要擴大優質需求。

 

具體來看,需求側改革要針對兩個方面發力:一個是百姓的收入要增加,另一方面是消費愿望也要提高。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正式超過了3萬元人民幣,達到30733元人民幣,約為人均GDP的43.4%。蘇劍等多位經濟學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一比例目前還不夠大,同時我國還長期存在收入差距大等問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上表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中低收入群體的沖擊更大。因此,只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積極釋放居民消費市場潛力,穩定居民預期,才能較大幅度地提高消費能力,進而擴大總需求。

 

此外,蘇劍還提到,要切實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就需要在政府收入和百姓收入之間重新調整權衡,降低政府收入所占比重,提高百姓收入。同時,要在社會保障體系上進行調整或改革,“讓老百姓拿到錢之后舍得花”,例如從醫療、養老、教育等方面改革入手,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有分析認為,房產、醫療和教育是當前我國需求側改革的幾大短板,只有這些“后顧之憂”得以改善解除,消費成本才會下降,總體優質需求才會增加。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預計,202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將增長15%左右,且呈現明顯的前高后低走勢。

 

王軍認為,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政策將會進一步加力。各部門、各地區會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繼續出臺政策措施,助力新型消費發展壯大,促進傳統消費增長。

 

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

 

長期以來,我國都在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但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動力有了更加全面、有前瞻性的部署,不僅提出了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還明確要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這意味著我國在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要以擴大內需為基點,通過增加百姓收入和消費意愿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同時在供給端也要強調創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最終要達到“生產本身創造消費”,即“供給本身創造需求”的效果。

 

需求側改革不僅要從需求端入手,也要從供給端入手,具體來說,要加強新基建領域、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投資,提升產業整體發展的效率。

 

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賽迪顧問總裁、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秦海林表示,以信息、融合和創新為核心內涵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面向數字經濟時代的平臺基石,新基建能夠通過投資直接拉動相關產業,根據賽迪測算,僅數字新型基礎設施就可以帶動直接相關產業鏈收入增長超過2.5萬億元。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恒也撰文表示,消費不能靠刺激,而是改革。高端供給及消費環境的改善最終要靠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和產業鏈升級。經濟發展是為了滿足居民更好的消費,而不是讓消費成為工具。

 

具體來看,5G基站建設是5G技術推廣以及應用市場不可或缺的前期投入基礎,加大5G方面的基礎設施供給也將促進未來新興產業的消費;再如通過提高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網絡的建設密度,有助于釋放新能源汽車的消費需求。

 

羅志恒認為,從供給端發力,優化供給結構,要進一步提升高端制造業在制造業中的比重。

 

高端制造業與高端供給離不開科技創新。今年10月底閉幕的中共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創新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會議公報基本確定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方向,即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數字化發展。

 

對于提升創新水平、通過提升供給進行需求側改革,深圳市原副市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唐杰在近日一場論壇上也表示,從產業鏈布局上看,中國正處于大量中低端產品退出的時期。我國要進一步發展產業鏈和產品的復雜性,政府與市場合力強化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