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在京召開。圖為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出席論壇并發言。
2025年服務貿易占外貿比重有望提高至20%以上
專家建議,“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進程,以制度型開放促進制度性變革
在2020年中國服貿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深化服務業開放合作的新舉措、新主張:“中國將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建立健全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開放平臺建設,繼續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主動擴大優質服務進口。”
在近日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上,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表示,如果服務業市場開放和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相關舉措能夠到位,預計到2025年,我國服務貿易占外貿總額比重有望由2019年的14.6%提高至20%以上。
在遲福林看來,未來5年~10年,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的巨大內需潛力是形成國內大市場的重要基礎,要以擴大內需為基本導向的高水平開放支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擴大內需的重點是服務業市場和服務貿易發展。
他分析說,2014年~2019年,我國服務貿易額年均增長7.8%,是貨物貿易的2.2倍,是外貿整體增速的1.9倍。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升級對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貿易需求日益提升;消費結構升級對教育、醫療、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等生活性服務業領域的貿易需求日益提升。
在全球貿易的視角下,遲福林認為,“服務貿易發展成為自由貿易的焦點。”2010年~2019年,全球服務貿易額由7.8萬億美元增長至11.9萬億美元,年均名義增長4.8%,是同期貨物貿易增速的2倍;服務貿易額占貿易總額的比重由20.3%提高至23.8%。有報告預測,到2040年,全球服務貿易在貿易中的占比將提升到50%。
“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服務貿易國,但無論總量還是占比,仍有比較大的差距。”遲福林說,2019年,我國服務貿易額占外貿總額的比重為14.6%,不僅遠低于歐盟、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也低于世界23.9%的平均水平。
對此,他建議,“十四五”時期,需要實質性推動服務業領域市場對內對外開放進程,在服務業領域的制度型開放和制度性變革上實現重大突破。
一方面,要盡快打破服務業領域的各類市場壟斷與行政壟斷。“制度型開放的本質是實行競爭中性原則,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方面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另一方面,要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與主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為契機,推進服務貿易領域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更大程度與國際接軌。“比如,率先在醫療健康、教育等社會需求較大的服務業領域引入國際先進管理標準。”
開放也是改革,制度型開放促進制度性變革。遲福林說,“監管體制改革要實現從商品監管向服務監管的提升。特別是對于新經濟的發展,需要實行包容審慎監管。”他建議參照國際先進經驗,加快形成新經濟領域壟斷標準,形成新經濟領域反壟斷的規則體系。
此外,遲福林還談道,中國龐大內需市場的釋放將給全球經濟再平衡起到重要作用。“2006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14年全球排名第一,2019年超過30%。預計未來5年~10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仍有望保持在25%~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