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在北京舉行。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在論壇主旨演講中強調,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能夠保障2035年我國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翻一番。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王一鳴等專家學者,聚焦經濟增長、“雙循環”、促進消費等問題展開討論。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
劉世錦認為,實現這一目標,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增長的質量。他引述一些研究提出,要實現這樣的增長速度,平均增速不能低于4.7%,要達到6%甚至8%以上才能實現。
在談到當前經濟形勢時,劉世錦表示,中國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中率先恢復,走勢符合預期:三季度增速已達0.7%,全年可爭取2%左右的增長。正常情況下,明年可以爭取7%~8%或以上的增長率,但不是重返高增長的軌道。“因為今年的基數低,仍屬恢復性的增長,今明兩年增速達到5%左右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狀態。”
今年沒有提經濟增長目標,明年怎么辦?劉世錦稱,GDP指標還是要的,但應該是預期性、結果性、后置性的,不再作為掛帥指標。他建議采取就業指標打頭、GDP指標收尾的指標體系。
“與發達經濟體的重要區別是,中國還有相當大的結構性潛能驅動增長,而非主要依賴于宏觀刺激政策。”劉世錦認為,隨著經濟恢復到正常增長軌道,宏觀政策也應回到正常狀態。在房地產、基建、出口等高速增長期結構性潛能逐步消退后,“十四五”期間要著力發掘與中速增長相配套的潛能。
談及“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韓永文認為要圍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深入推進體制改革,培育發展自動調節國民經濟內部循環的機制。
“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決不能再走割裂區域間經濟聯系、組織要素流動和自我循環發展的路子”,他強調,首先要消除條塊間各種阻隔資源流動,堅決化解阻礙我國統一大市場形成與發展的各種阻力和障礙。同時,還要加快培育內需市場體系,增強自主自強的國內市場供給體系,提高市場供給與市場需求的適配性。
他強調,“十四五”期間,要把促進擴大消費的著力點放在大幅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上,力爭使中等收入群體達到6億人左右,使中等收入群體占總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40%左右。“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將會對擴大消費市場、提高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形成巨大推動作用。”
王一鳴表示,今年以來,我國防控疫情和經濟恢復都走在世界前列,但恢復還是很不平衡的。消費相對于投資和出口、需求端相對于供給端的恢復都相對滯后。“按照目前的趨勢來預測,消費在年內要轉為正增長,可能難度非常大,因為前10個月還是負的5.9%”。
談及消費恢復滯后的原因,王一鳴認為,我國的宏觀政策更加偏向于激勵供給,財政和貨幣政策對企業恢復支持力度很大。從結果上看,我國的供給端恢復比國際上快很多,工業生產基本上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王一鳴認為,要加快釋放內需潛力,消費是一個重要的著力點,也是構建“雙循環”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隨著居民個人住房貸款快速增長,居民部門杠桿率快速上升。2020年上半年,商業性房地產貸款余額和購房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13.1%、15.7%。王一鳴分析,居民部門杠桿率攀升往往伴隨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的大幅回落。這對最終消費形成了較強的擠出效應。因此,擴大消費須堅持“房住不炒”政策,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監管,嚴控信貸資金過多流向房地產市場,防止房價過快上漲和居民高杠桿對消費的擠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