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完全可能形成全面、客觀、及時反映城鄉就業真正狀態的數據,為判斷經濟和就業形勢提供可靠依據。”
今年特殊情況沒有提經濟增長目標,明年怎么辦?
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在談到這一問題時表示,GDP指標還是要的,但應該是預期性、結果性、后置性的,不再作為掛帥指標。建議采取就業指標打頭、GDP指標收尾的指標體系。
“穩增長是為了穩就業,就業指標也能有效衡量全社會資源利用狀態,這應是一個力爭完成的指標。”劉世錦指出,過去受制于城鄉二元結構、農村隱蔽失業難以計算、統計能力不足等,目前采用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和新增就業人數指標,還沒有形成城鄉統一的就業狀況指標。“但是這種情況已有了實質性改變,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數字技術在某些方面已處在全球前列。只要真正高度重視,拿出疫情跟蹤那么一種勁頭,我們完全可能形成全面、客觀、及時反映城鄉就業真正狀態的數據,為判斷經濟和就業形勢提供可靠依據。”劉世錦表示。
劉世錦還表示,還可以采取若干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全局性指標,包括居民人均收入、物價水平、宏觀杠桿率、全要素生產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等。
“GDP指標還是要的,但應該是預期性、結果性、后置性的,不再作為掛帥指標。事實上,如果前述指標處在正?;蚝玫膮^間,GDP增速就是適當的。”劉世錦表示。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在談到當前經濟形勢時表示,中國經濟從疫情沖擊中率先恢復,走勢符合預期,三季度增速已達0.7%,全年可爭取2%左右的增長。正常情況下,明年可以爭取7%-8%或以上的增長率,但不是重返高增長的軌道。“因為今年的基數低,仍屬恢復性的增長,今年明年兩年增速達到5%左右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狀態。”
如何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劉世錦在談到這一問題時表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更重要的是提升增長質量。
“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有些研究認為要實現這一增長速度,或人均收入翻一番,這一時期的平均增速不能低于4.7%或達到6%以上。這些研究通常假定匯率水平不變或僅有小幅(如1%-2%)升值,這個假定忽略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就是經濟增長的質量。”劉世錦說,匯率變動是一個復雜問題,從長期看,最重要的變量是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是增長質量的核心指標。中國與發達經濟體之間按現價美元計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縮小,部分取決于增長速度,部分取決于匯率水平的變動。
劉世錦進一步解釋,從潛在增長率看,這一時期平均增速達到4.7%難度很大,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不能躋身于中等發達國家行列,重要的是匯率變化,而匯率變化直接與經濟增長質量相關。
從國際經驗看,日本、德國等二戰以后的發展經歷表明,一段時期內與先行者人均收入差距的縮小,匯率升值的貢獻要大于經濟增速的貢獻。根據劉世錦的研究團隊測算,從1975年到1991年16年間,日本實際GDP年平均增長4.4%,日元兌美元匯率年平均升值5.1%。日本實際GDP累計增長199.6%,日元兌美元匯率累計升值220.3%。從按美元計價的日本人均GDP增長來看,GDP實際增長的貢獻約為47.5%,日元兌美元匯率升值的貢獻約為52.5%。從1971年到1987年16年間,德國實際GDP年平均增長2.3%,德國馬克兌美元匯率年平均升值4.3%。德國實際GDP累計增長143.2%,德國馬克兌美元匯率累計升值195.1%。從按美元計價的德國人均GDP增長來看,德國GDP實際增長的貢獻約為42.3%,德國馬克兌美元匯率升值的貢獻約為57.7%。
“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的立足點應當更多地放在提升增長質量上,而非過度追求難以企及的增長速度。”劉世錦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