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29日在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表示,今年GDP增長將在2%左右,明年或可達7%至8%,但明年主要是由于低基數導致的恢復性增長,并非是經濟重返高增長軌道。今明兩年GDP平均增速預計在5%左右。
新華財經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余蕊 關子儒)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29日在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表示,今年GDP增長將在2%左右,明年或可達7%至8%,但明年主要是由于低基數導致的恢復性增長,并非是經濟重返高增長軌道。今明兩年GDP平均增速預計在5%左右。
“中國經濟首先受到疫情沖擊但率先恢復,走勢基本符合預期,前三季度GDP增速已達0.7%,全年GDP或可實現2%左右的增長。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更重要的是提升增長質量。”劉世錦說,有些研究認為,為了實現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那么這一時期的平均增速不能低于4.7%,或者要達到6%以上。但這些研究通常假定匯率水平不變或僅有小幅升值。
“這些假定忽略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經濟增長的質量。從長期看,最重要的變量是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是增長質量的核心指標。中國與發達經濟體之間按現價美元計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縮小,部分取決于增長速度,部分取決于匯率水平的變動。因此匯率變化直接與經濟增長質量相關。”劉世錦說,需要十分重視匯率的變化情況。
他認為,隨著經濟恢復到正常增長軌道,宏觀政策也應回歸正常狀態。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的重要區別是,還有相當大的結構性潛能能夠驅動增長,而非主要依賴于在房地產、基建、出口等領域的宏觀刺激政策。
他建議,“十四五”期間要著力發掘與中速增長期相配套的結構性潛能,應以“1+3+2”的結構性潛能擔當經濟發展的主角。
具體來看,“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為下一步中國的中速、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3”指在實體經濟方面,補上我國經濟循環過程中的三大短板,即基礎產業效率不高的短板,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的短板,以及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的短板。“2”指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
“今后十到十五年時間,應力爭實現中等收入群體的成倍增長,由4億人增加到8億至9億人。補這個短板將有利于擴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同時擴大人力資本。”劉世錦說,同時,基礎研究、源頭創新是內循環中的“卡脖子”環節,補上這個短板才能有效應對外部“卡脖子”問題,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創新型國家。
據了解,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主題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