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進入堅持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格局,以國內循環為主體,不是國內單循環,而是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開拓互利共贏新局面,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下的開放,是更高水平的開放,是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
一、良好的開放態勢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
今年以來,面對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等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中國對外開放非但沒有止步或停滯,而且取得可圈可點的進展和成效,呈現出有波折但總體良好的發展勢頭,對構建新發展格局開好頭、起好步形成強有力的支撐。
(一)從外貿進出口看。據海關統計,今年前10個月,我國外貿延續增長態勢,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5.9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貿易順差2.71萬億元,增加16.9%。10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2.84萬億元,增長4.6%。貿易順差4017.5億元,增加34.9%。今年自6月份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連續5個月實現正增長。前10個月,我國機電產品出口8.45萬億元,增長3.8%。同期,出口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9084.1億元,增長34.8%。對東盟、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前五大貿易伙伴進出口均增長。東盟為我第一大貿易伙伴,我與東盟貿易總值3.79萬億元,增長7%。歐盟為我第二大貿易伙伴,與歐盟貿易總值為3.62萬億元,增長3.5%。美國為我第三大貿易伙伴,中美貿易總值為3.2萬億元,增長3.9%。
(二)從實際使用外資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00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4%(折合1150.9億美元,同比增長3.9%)。10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18.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3%(折合118.3億美元,同比增長18.4%),連續7個月實現同比增長,延續了穩中向好態勢。分行業看,1至10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6257.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2%,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78.2%。高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27.8%,其中電子商務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同比分別增長44.3%、77.9%、82.1%、43.6%。表明中國吸引外資不僅總量在增加,而且結構在優化、質量在提升。
(三)從新設外資企業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7月,外商在華新設企業18838家。其中,美國在華新設企業860家,韓國849家,新加坡584家,日本415家,英國296家,德國245家。據了解。今年上半年不少外資企業仍持續擴大在華投資,投資額1億美元以上的外資大項目達到320個。據全球領先的汽車產業電子商務采購平臺蓋世汽車統計,外資零部件企業在華投資熱情依舊不減,今年上半年,至少有19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在華投建新的生產或研發基地,不少企業不僅將中國視為立足亞洲乃至輻射全球的制造中心,也開始將研發及測試中心設立在中國。??松梨?,今年4月22日在粵港澳大灣區投資建設的廣東惠州乙烯項目舉行“云開工”儀式,這是美國企業在華獨資建設的首個重大石化項目,總投資約100億美元,主要建設160萬噸/年乙烯等裝置。星巴克,今年3月投資了約1.3億美元在中國打造一座咖啡創新產業園,這是星巴克在美國以外最大的一筆生產性的戰略投資,到目前為止,他們在中國100多個城市開設了超過4700多家門店,中國成為星巴克全球兩個最大的市場之一,同時,他們仍以每15小時開一家新店的速度,持續擴大在華門店規模。
(四)從外商對華投資信心看。據報道,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今年11月11日發布的2020年度會員調查顯示,近七成受訪美國企業對中國市場未來五年的商業前景感到樂觀?;趯χ袊袌龅?ldquo;長期信心”,87%的受訪美國企業表示不打算將生產線搬離中國。星巴克總裁、首席執行官凱文·約翰遜表示:堅定地認為跨國企業在中國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增長的新發展格局中大有可為。太古集團主席施銘倫表示,在中國發展獲益良多,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中國新發展格局會給外商帶來更多發展機遇。江森自控全球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喬治·奧利弗表示,江森自控全力支持中國的新發展格局,愿意為這樣一個過程提供幫助。“今天我們在中國有8個制造工廠、9000多名員工、3個研發中心、160個分公司和我們在中國亞太區總部,我們期待在未來能夠進一步擴大我們在國內供應鏈的布局,提高我們在國內研發的投入。江森自控有信心在中國可持續城鎮化、數字化經濟和國內的創新方面參與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據朝鮮半島研究中心統計數據,在華韓企今年第三季度(7-9月)業績創下兩年以來的最高值,電氣電子行業第三季度業績和汽車行業的第四季度的前景均為2015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高值,進入中國市場的韓國企業業績與前景正在明顯恢復。
這些數據充分證明,盡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環境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的嚴重影響,但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沒有改變,產業配套、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沒有改變,對外貿易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外商長期在華投資經營的預期和信心沒有改變。既反映了我國經濟所具有的韌性和活力,也說明我國長期堅持的全面開放政策產生了正向積極作用。這些都為我們構建以國內循環為主體,以“雙循環”為特征的新發展格局增加了信心并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更大范圍開放優化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空間布局
更高水平的開放是范圍更大的開放。擴大開放范圍,就是優化開放的空間布局,包括加快各類開發區、新區、自貿試驗區、自貿港等開放高地建設。從而在地域分布上有利于推動形成“雙循環”發展格局。
在開放空間布局方面,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一是1979年對廣東、福建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二是設立經濟特區。1980年將前一年設立的深圳等4個“出口特區”改為“經濟特區”,1988年將海南全省設為經濟特區,2010年設立新疆的霍爾果斯、喀什經濟特區。三是開放沿海城市。1984年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城市。四是設立開發區。1984年開始設立首批國家級開發區,到目前共552家,其中經濟技術開發區219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56家,海關特殊監管區135家,跨境合作開發區19家,其他類型23家。五是設立新區。1992年設立上海浦東新區,目前已發展為19個,還有幾個城市已申報正在待批。六是自貿試驗區。隨著今年9月底北京、湖南、安徽三個自貿試驗區的揭牌,中國自貿試驗區增加到21個。
自貿試驗區從2013年在上海首次設立,歷經五次擴圍,用了短短7年時間,從點到線,由線到面,已形成覆蓋全國東西南北中,沿海成片、內陸連線的全方位布局。形成一大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如可向全國復制推廣的26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發布全國首張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建立首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創立首個自由貿易賬戶,率先實現“證照分離”等等。
除了自貿試驗區,還打造了三個更大力度開放的制高點。一是增設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2019年8月,國務院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今年11月中央專門舉辦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提出要把浦東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并宣布將制定專門政策文件推動“引領區”建設。二是在深圳設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2019年8月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今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當月,中央專門舉辦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三是在海南全島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2018年4月,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中央鄭重宣布設立海南自由貿易港。2020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聯動,實現了上述開放高地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覆蓋或疊加。使新發展格局建立在更加堅實的開放基礎上。
開放范圍的不斷擴容,開放空間布局的不斷優化,將釋放出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強勁動力。
三、更寬領域的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更高水平的開放是更寬領域的開放。更寬領域的開放意味著更加開放的市場。中國是14億人口的大市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有超過4億中等收入人口,許多國際機構預計今年中國商品零售市場規模將達到6萬億美元。預計未來10年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
擴大內需是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積極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全面促進消費,將對來自世界各地更加多樣化高品質的產品、技術、服務產生更多需求。中國市場潛力不斷激發,也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多需求,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機會,為世界經濟穩定發展提供更強勁動力??梢哉f中國的市場就是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更寬領域的開放,會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限制,更有效率地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
為放寬市場準入限制,不斷擴大市場開放的規模和領域,從1995年開始,中國制定了《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在政策上明確中國鼓勵外商投資的行業、領域和區域,積極引導外資投向。到目前為止,這個目錄已進行過8次修訂。今年,根據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要求,又進行第9次修訂。這次修訂,既有應對疫情、穩外資的現實需要,更有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長遠考慮:一是聚焦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鼓勵外商向國內存在短板的產業鏈、供應鏈投資,鞏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優勢;二是聚焦提升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促進東部地區一些受到成本上升因素影響的外資在我國梯度轉移,促進形成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區域發展布局;三是聚焦國內消費升級的需要,通過鼓勵外商投資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
這些年,我們在擴大市場開放,允許外資準入方面已經采取了許多措施。以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為例,2013年曾經長達190條的清單,幾經“瘦身”,2020年變成30多條,減少了80%。越來越短的清單,折射出中國不斷擴大開放領域的努力。我們穩步推動金融市場準入,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推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培育外貿新動能。中國也將壓縮《中國禁止進口限制進口技術目錄》,為技術要素跨境自由流動創造良好環境。
為進一步開放市場,從2018年11月開始,中國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上海進口商品博覽會。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參展國家和地區增多,來自124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參展,展覽面積進一步擴大,成交額進一步提升,達到726.2億美元,高于去年第二屆,第二屆也高于首屆。在進口博覽會的開幕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都反復強調,要在更廣領域擴大外資市場準入。中國已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將大幅縮減負面清單,不僅要推動現代服務業、制造業、農業全方位對外開放,而且要在更多領域包括金融、電信、醫療、教育、養老等更多領域允許外資進入,允許控股或獨資經營等。
為在更寬領域開放,我國開始設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九部門和單位于今年11月3日共同作出決定,在全國設立10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這10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覆蓋東中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囊括海陸空港,體現了中國進口發展的動力和潛能。示范區有兩大功能定位,一是貿易促進,即促進口、促產業、促消費。二是貿易創新,即政策創新、服務創新、模式創新。準備利用3年至5年時間,通過培育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推動監管制度創新、健全服務功能、使交易模式更加靈活,推動進一步降低關稅和制度性成本,穩步擴大進口規模、不斷優化進口結構,帶動相關產業提質增效、消費水平明顯提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應有支撐。
四、更深層次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制度保障
更深層次的開放,是建設更高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開放。推動開放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變。就是要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先行示范區、引領區等開放高地在制度創新方面的作用,推動與國際通行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的對接,健全促進和保障境外投資的法律、政策和服務體系,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使貿易和投資更為自由化、便利化。完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依法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堅定維護中國企業海外合法權益,對凡是愿意同我們合作的國家、地區和企業,包括美國的州、地方和企業,都要積極開展合作。從而以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動實現新發展格局的“雙循環”。
更深層次開放,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開放。數十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今年10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我國營商環境評價領域的首部國家報告《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披露了我國營商環境改革的最新進展,顯示我國優化營商環境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分別減至40條和37條;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數量由151項減至131項。2019年全年全國減稅降費2.36萬億元,取消證明事項超過13000項。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聯通46個部門、所有省區市,歸集各類信用信息超過500億條,基本構建起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制度。世界銀行去年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中國營商環境總體得分77.9分(即中國達到了全球最佳水平的77.9%),比2018年上升4.26分;排名躍居全球第31位,比2018年提升15位。中國連續第二年躋身全球營商環境改善最大的經濟體排名前十。為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今年正式實施的《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細則,從法律法規層面給外商在華利益提供了有力保障,并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基本制度。嚴格執行外商投資法及配套法規,清理與外商投資法不符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確保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一直在路上,針對制約開放的突出矛盾,中國正在不斷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數字化的政策措施,完善投資促進和保護、信息報告等制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等。
更深層次開放,是繼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開放。共建“一帶一路”地域范圍已由亞歐地區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西歐等;國別范圍由發展中國家擴展到發達國家如意大利等。目前已有138個國家和31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201份共建“一帶一路”政府間合作協議。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進出口總額9634.2億美元,增速高于全國整體水平0.8個百分點。對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130.2億美元,同比增長29,7%,高出全國整體增速32.3個百分點。到11月初,中歐班列開行達10180列,超過去年全年開行量,通達歐洲21個國家,92個城市。特別是今年運送抗疫物資近800萬件6萬多噸,成為中歐合作抗疫的“生命通道”。
更深層次開放共建“一帶一路”,需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深化務實合作,加強安全保障,促進共同發展。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遵循國際慣例和債務可持續原則,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推進戰略、規劃、機制對接,加強政策、規則、標準聯通。深化基礎設施、產業、經貿、科技創新、公共衛生、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合作,促進人文交流。同各國不斷深化公共衛生、人文等領域務實合作,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復蘇之路、增長之路,為推動世界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更深層次開放是繼續深化多雙邊合作的開放。我國自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一直加強國際多雙邊經貿合作,支持和參與世界貿易組織的必要改革,增強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今年11月15日簽署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將加速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15個成員在亞太地區將深度融合,區域貿易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需求將進一步釋放。RCEP將為我國外貿及相關企業創造公平、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RCEP成員相互實施關稅減讓、開放市場準入、取消影響貿易的壁壘、簡化海關通關程序等,將進一步降低RCEP區域內的貿易成本,推進貿易便利化,對于區域各國貿易投資增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各成員整體上相互削減約90%稅目商品的關稅,將激發區域各國貿易投資增長的潛力。更深層次開放需要同更多國家商簽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積極參與多雙邊區域投資貿易合作機制,打造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
五、以開放促改革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開放與改革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也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寶貴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因為堅持改革開放相互促進,通過改革激活國內市場,通過開放融入國際市場,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才出現了發展奇跡,在2010年時,一舉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仍然必須把更高水平開放和更深層次改革有機結合,才能產生擴大國內需求、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依托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強大動力。
以開放促改革,要聚焦系統集成、協同高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要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這些年,全面深化改革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在新起點上實現了新突破。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從促進“雙循環”的角度,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性新特點新任務,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聚焦高水平開放的重點問題,統籌考慮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加強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解決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打通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淤點堵點。加快推進有利于擴大國內需求、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全面促進消費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市場化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改革。‘
以開放促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一是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活力。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二是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健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堅持平等準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繼續放寬準入限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完善要素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三是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高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務公開。
以開放促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深刻認識新征程、新發展階段,以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新要求,繼續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繼續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繼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業態和模式創新,加快提升開放質量,穩定產業鏈供應鏈,培育開放新動能,優化開放發展環境,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實現更順暢的互聯互通。真正能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構建好新的發展格局。(此文根據作者于2020年11月21日在《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以及近一時期在其他場合的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