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開幕。習近平主席專門發來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在京通過視頻連線出席開幕式,宣讀習近平主席賀信并發表演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出席會議并作主旨演講。彭森會長出席在21日舉行的2020“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以“疫后全球經濟服務大合作”為主題的午餐專題對話會并發表演講。
彭森認為,疫情以來,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世界經濟的復蘇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十四五’即將開始的時候,中國的關鍵就是眼睛向內、凝神聚力,就是發展、改革和開放。
預計中國今年GDP增速2%以上,明年恢復7%到8%
“疫情全球肆虐,最基本的人權就是生命財產權。”彭森說,在重大危機面前,沒有人能獨善其身,必須依靠團結合作,對于中國而言,中國盡其所能為國際社會提供援助。
他用一系列數字進一步解釋,截至10月20日,中國已向150個國家和7個國際組織提供抗疫援助,出口口罩1790多億只、防護服17.3億件、檢測試劑盒5.43億人份,并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新冠疫情大流行讓世界不穩定因素增多,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衰退,全球貿易量、投資量大幅下降,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因為非經濟因素中斷受阻,進一步加劇世界經濟的風險。疫情造成全球直接經濟損失數以十萬億美元計,雖然三季度有反彈跡象,但全年全球預計下滑5%左右,全球1.4億人陷入饑餓和極端貧困。中國在抗擊疫情同時,出臺了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等政策,經歷一季度經濟-6.8%之后,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預計增長恢復到6%左右。
他預計,中國今年全年GDP增速在2%以上,明年恢復7%到8%,實現深V反轉,中國也成為疫情爆發以來第一個實現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與此同時中國的對外貿易也不斷提速。一系列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活力。
解讀“雙循環”:國際國內需求呈現“此消彼長”態勢,預計未來十年中國進口額有望超22萬億元,通過內循環帶動世界經濟發展
前不久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全面規劃,從明年起,中國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彭森指出,中國將面臨大變局、經受大考驗、促進大合作,凝神聚力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繼續發展、改革、開放。面對新形勢,中國提出構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尊重規律、實事求是的重大戰略舉措。
彭森解釋,隨著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國內需求潛力則是不斷釋放的態勢,二者客觀上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已經在向國內發展的路子轉變,而且基本順暢。“要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通過內循環,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增添動力,進而帶動世界經濟的復蘇。”
同時,他認為也要看到,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要以國內發展為主體,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局面。“這也意味著,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給其他國家提供市場的機會更加廣闊。預計未來10年,中國累計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元,中國的發展將繼續成為全球增長的重要引擎。”他認為,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用市場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破解當前發展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在產權制度、市場準入清單制度邁出新的改革步伐;繼續放寬市場準入限制,進一步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實現高水平的制度供給,深度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修復產業鏈:對國際產業鏈的不信任感阻礙全球經濟復蘇,盼疫情給人類帶來反思,重構國際經濟秩序
“近年來,逆全球化浪潮暗流涌動,其實不僅對中美關系,對全球供應鏈、價值鏈和經濟穩定也帶來了沖擊。”彭森說。談及疫情和逆全球化對產業鏈造成的沖擊,世界該如何再造新的產業鏈合作,彭森坦言,產業鏈是全球化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將各國經濟聯系在一起。疫情爆發以來,包括近年逆全球化浪潮的影響,對于產業鏈造成了很大沖擊,更重要的是讓人們對依靠國際產業鏈產生了不信任感,這對于全球經濟復蘇是很大的問題。
他以華為為例,作為一家民營高科技企業,由于政治因素導致其無法得到重要供貨,打斷了高科技產品的產業鏈。“原來華為最好的5G產品是在全球93家大跨國公司提供一流技術產品的基礎上生產的,沒有了供應鏈的保證,華為還是華為嗎?產品是否還能保證是一流產品?”他發問。
這一問或許很難回答,但彭森坦言,希望于通過疫情給人類帶來的反思,進一步促進國際經濟秩序的完善和重建,把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完善起來。
德國聯邦議院議長朔伊布勒,日本眾議院前議長、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長河野洋平,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于洪君也出席此次對話,國創會副會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主持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