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改革動態 > 本會新聞

彭森: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是"十四五"重要任務

時間:2021-07-24 01:43

導  語

 

11月14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銀行、中國日報社與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聯合主辦“高水平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第86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在海口市舉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同志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 “  '十四五' 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的講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中指出,“中國將秉持開放、合作、團結、共贏的信念,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將更有效率地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

 

 

在這一背景下,“高水平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第86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在??谂e行,與會專家圍繞“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等主題展開研討。來自國家相關部委和28個省、市、自治區,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等11個國家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國際勞工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近600人參加本次國際論壇。以下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同志在論壇上的講話。

 

 

 

“十四五”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彭  森

2020年11月14日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事和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好。非常高興有機會參加中國改革國際論壇!首先我代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對這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剛剛結束,我們這次論壇選擇了一個非常好的題目和時機。我想借這個機會,以“十四五”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為題,談談學習五中全會精神的幾點體會。

 

第一,“十四五”中國改革必須在更高的起點、更高的層次、更高的目標上再出發。即將過去的2020年,世界風云變幻、波譎云詭,國內的形勢也是錯綜復雜、充滿了風險和挑戰。在中央的領導下,我們抗擊疫情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成果。與此同時,中央又出臺了一系列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措施:比如說4月份出臺了9號文件,就是關于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5月份又出臺了10號文件,即關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6月份出臺了建設海南自貿港的實施意見。9月份自貿區擴圍,進一步擴大到北京、安徽、湖南三個省市。10月份深圳召開了紀念特區40周年大會,中央批復了深圳構建社會主義現行示范區的實施意見。這一連串的深化改革的政策為什么密集出臺?力度前所未有!結合學習五中全會的精神,今年中央強調市場化改革再出發,主要是三個原因。首先,改革再出發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決策。中央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判斷講了兩年,但是今年情況更加特殊,特別是全球的疫情爆發,全球大變局在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深刻大變革、大調整進一步地演進,給我們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同時,世界經濟深度地衰退,供應鏈、價值鏈、產業鏈的非經濟因素受阻中斷,包括全球的貿易投資大幅度下降,都給中國穩定發展提出了很大的難題。特別是中美關系出現了自由落體式的急劇惡化,這將是“十四五”以至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必須面對的最大挑戰和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我想中國的根本出路還是深化改革、專注發展,辦好中國自己的事情。孫子兵法有一段話:“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即在兩軍對壘的時候,要先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等待對方出錯誤。歷史上的一些霸權會犯什么錯誤呢?無非是窮兵贖武、違反科學規律,即美國現在所表現出來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化危為機,必須堅持用改革來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和問題。其次,改革再出發是構建新的發展格局的關鍵一招。5月份中央還進行了一個新的重大戰略的調整,就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樣新格局的形成,實際上涉及到很多大的利益格局的調整,結構的調整。包括中央地方的關系、政府和市場關系、城鄉的關系、收入分配的關系等。這些關系的調整實際上就是改革!深化改革才能進一步擴大內需,擴大市場規模,提升最終消費,實現高質量發展。最后,改革再出發,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根本動力。這次“十四五”規劃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目標、任務,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原則。我想,要完成這些重要任務,關鍵還是以改革統攬全局,提供動力。五中全會的文件專門講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來確保實現高質量的發展。要破除一切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根本的出路還是在改革。為什么中央今年要集中出臺這么多的改革措施?應該從這幾個方面考慮。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十四五”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為什么五中全會公報中強調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首先,我們要區別一般意義上的改革和市場化改革,這是不一樣的兩個概念。十九大報告專門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但問題是我國的計劃經濟從1953年開始設立,到了1978年,搞了20多年,但是我們的改革搞了40多年,為什么還沒搞完?關鍵是,一般意義的改革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通過調整和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達到目的。但是市場化改革講的就是要改計劃經濟體制,改變資源配置方式,從政府為主通過計劃配置,變成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這是最重要的。其次,我們搞的市場化改革也講了30年,市場化改革到目前雖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問題還是很多。即便按照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時的提法,我們國家目前的市場體系還不健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尚未理順,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范圍有限,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過多,等等。過去了這么幾年,這些問題還都存在,市場化改革還沒有完成。一般性的改革是一個長期任務,改革永遠在路上。但是市場化改革我們做了這么多年還沒有完成,這恐怕是說不過去的。再次,特別要指出的就是,我們在思想領域、意識形態方面始終存在對于姓社和姓資的爭論,對于改革模式始終存在一些不同看法!這些問題還是在干擾著我們的政策制定和落實。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無論是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市場化的改革還遠遠沒有完成。5月份兩會的時候,總書記在參加政協小組會議的時候講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就是我們還是要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不能走計劃經濟的老路。所以我們還是要始終不忘初心、旗幟鮮明地高舉市場化改革的大旗。這次五中全會的建議,對于“十四五”提出了六個主要的目標,對于2035年提出了九個方面的目標,但是“十四五”期間改革的六個目標,講了很多的改革。2035年的遠景目標沒有再講改革,只是提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覺得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市場化改革不能再拖到2035年了吧?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在今后的一個或者兩個五年計劃里把市場化改革完成,一定要加快市場化改革的步伐。一般的改革永遠在路上,發展無止境,改革亦無止境!但是市場化改革不能無止境地拖下去!

 

第三,“十四五”時期市場化改革目標的核心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十四五”建議當中明確提出12條任務,其中第四條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十四五”期間改革的具體任務文件在闡述六大目標時做了一個描述,就是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產權制度改革的要素市場化配置取得更大進程,高水平對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加健全。我想,具體目標很多,最根本的一條還是要在“十四五”期間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個總目標。完成這個總目標,最核心的任務還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也是改革40年來最重要的、貫徹始終的核心性關鍵問題。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在資源配置過程當中,到底是市場發揮決定作用,還是政府發揮決定作用。理論和實踐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所以,要完成這樣的任務,解決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最根本的是建立起兩個基本制度。一個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涉及到“兩個毫不動搖”,民營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說到底還是要真正實現十八大講的各類市場主體、各種所有制形式,真正能夠在中國平等地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地參加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是最根本的,但是這個路還很長。另外一個基本制度就是這次10號文,以及在中央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當中都講到的,就是要夯實市場體系的基礎制度,包括三個方面,產權制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產權制度方面后面我還要說一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已經建立起來正常運行了。大家都知道:是一單到底、單外無單;一年一修,不斷修訂。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是有待發揮更大作用的制度。這個制度是2016年建立起來的,4個領域18條標準,包括市場準入和退出的標準,包括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的標準,以及對企業主體生產經營的成本標準和企業生產經營的行為標準。這個機制最關鍵的是規范政府行為。在執行過程中,要解決政府對市場過度的和不當的干預,主要是地方保護、封鎖、行業壟斷禁入、歧視性產業政策、國有企業的不當補貼等。我覺得這個制度在“十四五”期間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通過這些基礎制度的建立,真正做到在市場能夠高效配置資源的領域、在市場機制可以有效調節的事項上,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成為資源要素配置的主體。同時,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主要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和環境,完善宏觀經濟治理,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第四,“十四五”時期改革的重點任務。主要是兩條:即在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方面取得重大進展?,F代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是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市場活力的基本保障。產權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健全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制度,包括國有產權制度、非公經濟產權保護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居民財產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交易、保護等一系列活動的制度供給和保障。更為重要的是,加強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力度,對各類所有制的經濟主體一視同仁,平等保護民營經濟產權與合法權益。要素市場化配置是關鍵性基礎性的重大改革任務,也是市場化改革成效的關鍵。其實質是真正突破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和創新。要根據不同要素屬性、市場化程度差異和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十四五”期間,在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要全面推開農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價同權;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要改革土地計劃管理制度,探索全國性建設用地指標跨地區交易機制。通過積極推進土地制度改革,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和需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新的動力源。在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要重點突破戶籍、所有制等身份差異對勞動力要素自由流動、市場化配置的制度障礙,著力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進一步放開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的制度,在城市群內探索戶口通遷、居住證互認制度,建立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鉤機制;依法糾正身份、性別等就業歧視現象,保障城鄉勞動力享有平等就業權利。在資本要素市場化方面,要加快建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推動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股票發行注冊制,完善強制退市和主動退市制度;加快發展債券市場,探索實行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注冊管理制;推動資本向創造價值的優質企業流動,解決經濟脫實向虛,實現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在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重點是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完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繼續探索國際科技合作新模式,堅持擴大科技領域對外開放。在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要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建立數據資源清單管理機制,完善數據權屬界定和交易流通的標準和措施,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加快數據資源整合,依法保護個人信息。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