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央一連串深化市場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戰略部署、改革舉措密集出臺。
從4月份出臺的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到5月份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6月出臺海南自貿港建設總體方案,8月自貿試驗區擴圍,這些都體現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堅定不移推動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
針對當前國內外形勢,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包括海南自貿港在內的21個自貿試驗區和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無疑將承擔起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使命。
10月26日至10月29日,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召開,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深圳、海南等承擔先行先試任務的地區應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哪些方面探索新路?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十四五”期間有哪些重點工作?帶著這些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
要給地方更大改革自主權
《21世紀》: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今年改革開放的舉措比較多。如何看待這系列重要部署?
彭森:今年以來,中央在市場化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政策力度很大,一連串戰略部署、改革舉措相繼出臺。
從4月份出臺的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到5月份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6月出臺海南自貿港建設總體方案,9月自貿試驗區擴圍,北京、湖南、安徽新設自貿區,這些都體現出中央很大的決心。
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面對國內外復雜的形勢,我們一定要通過市場化的改革,通過進一步對外開放,來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像海南自貿港建設,中央高度關注,給予海南充分授權,定位很高。海南自貿港的定位,重點在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創造最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海南是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中央希望海南成為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前沿地帶。
中央對此期望很高,政策力度也很大,包括充分的法律授權,提請全國人大推進制定海南自由貿易港法,希望海南能先行一步、走得更快。涉及到自貿港的其他體制機制,包括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行政審批上極簡審批,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等,中央對此有明確要求,海南也在積極開展工作。大家都希望海南抓住這次重要機遇,在自貿港建設方面為全國提供更好的啟發和經驗。
《21世紀》:深圳特區發展了40年,國內其他沿海地區也逐漸成長起來,除了深圳,是否其他地區也能擔起先行先試的改革使命?
彭森:改革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創造,各地都可以創造出一些好的改革模式和經驗。
除了深圳之外,其他地方也在開展一些綜合配套改革。包括在成都、重慶開展的城鄉統籌改革,在湖北武漢中部城市群、湖南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在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新區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些綜合配套改革都取得了很好的經驗和進展。
這次深圳的綜合授權、先行先試,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探索和試驗,是根據中央確定的目標,給予深圳充分授權,讓深圳在改革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權,有利于創造更好的經驗、走得更快一些。
應重點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
《21世紀》:能否從今年以來這些重要部署中,預判“十四五”時期的工作重點?
彭森:“十四五”是很關鍵的階段,未來五年中國的發展會迎來新的挑戰,相信中國能很好地應對挑戰,無論是改革還是發展都將再上一個臺階。
十九屆五中全會即將召開,中央會對“十四五”時期工作的整體思路、重點工作等提出系列建議,會成為“十四五”規劃的指導思想。
總的來看,在“十四五”時期,我們還是要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針對當前國內外形勢,中央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很好地體現在“十四五”規劃中。
《21世紀》:“十四五”時期哪些重點改革有望得到推進?
彭森:今年4、5月先后出臺兩個深化改革的重要文件。4月份出臺的文件提出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是要解決當前改革中遇到的深層問題,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改革。5月出臺的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文件,是目標導向的改革任務單,揭示了我們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圍繞這個大目標要推進系列改革任務。
中央一直在強調,要協調好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關系。“十四五”期間要改革阻礙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一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特別是要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改革,這樣才能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取得根本性、實質性進展。
《21世紀》:“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否意味著經濟增速會進一步下行?有哪些高質量發展值得期待?
彭森: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經過40年改革開放,現在進入新時代了,要實現從過去高速增長階段到高質量發展的歷史轉型。
大家總是以GDP的增長來論英雄,“十四五”規劃可能會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改革開放40多年,我們經濟年均增長9.6%,2010年可能是近代史上最后一次兩位數的增長,當年增長了10.6%。從2010年到2018年,這8年間經濟增速年均下降0.5個百分點。2018年到6.6%,2019年是6.1%,也下降了0.5個百分點。
今年受疫情影響,經濟增速可能還會進一步回落,但中國的經濟基礎是好的,韌性很強,產業結構比較健全。在“十四五”時期,經過努力,中國完全有可能把經濟增速保持在5%-6%的區間,在不過分計較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保持高質量發展、實現國家總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