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學者觀點 > 本會研究員專欄 > 樊綱

樊綱:本次疫情后,中國經濟恢復與非典后不同

時間:2021-07-24 01:37

導語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教授,在《福布斯(亞洲版)》就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國經濟恢復發表評論如下:

 

2003年非典后,中國經濟增長從過多依賴基建投資、制造業,逐步轉向以國內消費為主導,服務業不斷發展壯大。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要大于非典,其關鍵因素之一正是中國經濟結構發生的這種積極變化。受疫情影響,人員隔離,流動受限,娛樂、購物、旅游、社交等消費力及消費欲下滑,故而對經濟造成影響。
 

2003年,中國投資占比GDP約55%,隨著投資、基建等項目接踵落地,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并迅速復蘇。盡管2003年第二季度GDP增速下降了5%,但全年經濟增速依然比2002高1%。2019年,中國投資占比GDP不足40%,而消費占比升至60%,服務業規模相應擴大,占比GDP54%。從新冠肺炎這樣大的疫情中復蘇經濟,提振個人消費比重啟投資、制造業復產要慢得多。消費、服務業的復工復產比例低于投資、制造業,也印證了這點。消費和服務業如今已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意味著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國經濟不會出現像非典后的“V”形急劇反彈。

 

 

無癥狀感染者也會傳染,這讓新冠病毒更難對付,因此要求更長時間的防疫隔離與社交隔離,復工復產比非典后要慢。此外,新冠肺炎全球爆發,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也與非典大不相同。即使中國經濟回歸常態,中國企業也必須做好準備,應對國外工廠關閉、國際運輸中斷帶來的第二波全球供應鏈震蕩。疫情之下,大批海外華人回國,中國還需應對輸入性風險。
 

 

如果2020年前兩季度,中國GDP增速同比降至2%、3%的低位,這沒有什么奇怪的。政府及時的財政及貨幣政策支持將發揮一定作用,中國經濟下半年將出現企穩向好態勢。
 

然而,由于前述原因,加之國際經濟和金融環境不利好,很可能下半年經濟增長不足以把全年GDP增長拉回到保6目標。此次疫情后,中國經濟不會出現2003年的“V”形反彈。

來源:綜合開發研究院

成片免费的禁v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