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最大的紅利。”3月5日,李克強總理所做的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以下簡稱報告),77次出現的“改革”字眼讓人們看到了中央政府對“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的決心。
事實上,早有輿論將2014年定義為中國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期待中國改革在這一年中取得突破性進展。那么,起自今年的改革目標和政策取向又如何明確?或者說,從何處著手?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說,“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積極推進有利于結構調整的改革,破除制約市場主體活力和要素優化配置的障礙,讓全社會創造充分釋放,讓公平正義得以彰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解讀這段話的含義,核心內容是:堅持問題導向,目標是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那么,如何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在哪些領域取得新突破?從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2014年將在三個方面上演改革重頭戲。
一是行政體制改革。精簡機構、下放權力的政府自我革命,一直是經濟改革的重大保障和推力。改革開放以來,機構改革的步伐始自1982年,當時的手術刀,切向多達100多個的政府機構。此后,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連續6次的機構改革,將這些部門逐步裁撤合并成了27個。2013年3月1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決定(草案)》,進一步將這27個部門精簡至25個?!昂喺艡唷钡哪康?,是逐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讓市場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報告表示,要公開國務院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清單,逐步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單之外的,一律不得實施審批。這意味著,政府管理正在向“負面清單”——“法不禁則行”的概念邁進。基于這樣的政策取向,再加上大部制改革的方向,今年能否在行政體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例如發改委限權、工商管理制度改革等,都讓市場充滿了期待。
二是財稅體制改革。自去年中央公務消費“八項規定”以來,政府公務開支在反腐和節儉方面已取得明顯成效。今年“各級政府預算和決算都要向社會公開,部門預算要逐步公開到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所有財政撥款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等改革要求,將使陽光財政進一步向前推進。在稅制改革方面,今年的重點領域仍然會是“營改增”試點。報告提出,試點將擴大到鐵路運輸、郵政服務、電信等行業。此外,消費稅、資源稅、房地產稅、環境保護稅的立法工作也將取得進展。
三是金融體制改革。今年1月中旬以來的人民幣匯率貶值,普遍被市場解讀為“是為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等金融體制改革創造寬松環境”。除此之外,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實施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等也將成為今年金融改革的看點。
雖然深化改革的意愿無疑是堅定的,但改革的阻力也絕不會被輕易打破。對此,報告有著清醒的認識:“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庇写藳Q心,我們值得期待,2014年會真正成為深化改革的突破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