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上對中國經濟的擔憂很普遍。在瑞士召開的第43屆達沃斯年會上,就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普遍認為日本經濟會是一個亮點,而中國經濟令人擔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去年和今年的風險報告中都把中國經濟視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風險點。
無論外界怎么評價,我們自己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在筆者看來,我們的經濟確實存在一定風險,其中最主要的風險就是地方債。審計署今年年初公布我國地方債水平是18萬億元,GDP占比33%左右。這個數字雖然從總體上講是可以控制的,但是我們要仔細看里面的具體數字。這個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從根本上講,地方政府必須找到一個新的融資方式。在筆者看來,中國經濟當前新的增長點就是基礎建設,就是各種城鎮、各種城市的建設,而非居民消費。
實際上,居民消費已經在增長了。2007年開始,居民消費增長已經超過了名義GDP,所以消費占GDP的比重是在改善的,只不過這個基數比較低,所以短期內是難以依賴的。
未來中國經濟最主要的增長點為什么還是基礎建設?以香港和成都為例來比較,成都居民和香港居民,在私人住房、私人消費方面狀況差不多,成都居民的消費品占有量和居住面積不比香港低,在私人汽車和電器方面的擁有質量也不比香港低。但成都居民和香港居民的生活質量差別,就在于出門以后的環境差異,在于地鐵、公交、空氣、飲用水,在于自然災害來臨時的應對能力。實際上,切實解決百姓需求,就是中國經濟新一輪的增長點。
我們一直靠政府舉債、借錢去大量投資公共建設。盡管這些公共建設對提高百姓生活質量很有幫助,但是由于政府沒有進行商業推廣,因此會潛在地形成一個不良債務。從本質上講,從長遠上講,需要地方政府的投資、融資、行為方式上發生改變,讓地方政府把一部分的公共建設進行民營化,把一部分表面上看難有商業回報的項目想辦法改造成具有一定商業回報的項目。比如地鐵建設,我們完全可以學香港,把地鐵“上蓋”(即在地鐵站上方與地鐵出入口連通的商務或住宅大廈)交給地鐵公司來做,把本來虧本或微利的地鐵交通變成通過“上蓋”及地下各種商業投資項目回報來補充。再比如在一些街道的改造方面,我們可以引進民營經濟,改造之后,把一部分廣告或地面交給相關的開發商。通過這種方式,把城市的基本建設轉換為企業、政府跟民營經濟合作的方式。
總之,必須要把金融改革一項項落地,同時在地方政府基礎建設的融資方面下功夫,搞改革。這兩件事情如果能夠從今年開始逐步推進、落地的話,我們的宏觀風險就能夠得到一定的控制。再經過一兩年的努力,筆者相信,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還會有所提高。
(作者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